第633章(1/1)

    “老村长,你猜得也差不多。”桃花村领头的民壮得意地笑,“这山门就是神仙娘娘变出来的。”

    “神仙娘娘?”

    “嘿,不说了,往里走吧,很快你们就知道了。”

    进了山门后又是一条宽阔无比的青砖大道,下林村的人小心翼翼地走在上面,越走越提心吊胆。

    这座山中竟然还藏着这样的地方,几十年来都没听过啊,真叫人胆战心惊!难怪桃花村的人要守住山道不让人进山。

    很快,下林村的人被领到一座闻所未闻的山中雄城里面,见到了年轻得过分的城主。

    虽然对方年轻,但上了年纪的下林村老村长半点都不敢在其面前放肆。

    因为对方那双眼睛锐利得根本不似常人,射在人的身上犹如实质。

    下林村跟着老村长一起来的年轻猎人发誓,就算他曾见过的狼王,都没有那样叫人腿脚发软的眼神。别说跟他对视了,光只是低头被他看着,都能吓出一身汗来,浑身发怵。

    而这位城主不是别人,正是有了充足物资后,气势越来越足的闻人翊。

    “你是下林村的村长?”

    “是……是小人。”

    “你来的正好,我正要派人去你们村。”

    虽然闻人翊的声音很低,但他的话落在下林村众人的耳里却犹如惊雷。

    这啥意思啊?要拿他们下林村开刀吗?

    有些胆子小的,当场就跪下了。

    他们就不该跟着桃花村的人走这一遭,在踩上大到不可思议的青砖路的时候,大家就该有所警觉的。

    山上有座道观

    咸水沽何县令又听到了关于桃花村的事,是他的钱谷师爷给他带来的消息。

    去年在桃花村折了几个衙役后,何县令就一直对桃花村那一带采取放任不管的态度,以实际行动把他们划到了匪患的行列。

    但是就在前几天,钱谷师爷竟然告诉他,桃花村的人来交赋税了,而且一交就是全年足额!

    大清是小农社会,税收的主要来源就是土地。州县官们的政绩考核,也主要以税收成绩决定。

    如果当年税收欠额达到10,县令就失去升迁机会了,还会被罚俸一年。欠额越高,处罚越严,达到50以上甚至会革职。

    所以为了自己的乌纱帽,地方官管得最严之事就是催缴税收了。

    平时可以“皇权不下乡”,一到农历二至四月的“上忙”,以及农历八至十一月的“下忙”,那就是全县最忙、最紧张的时候。衙役和粮书等人天天下乡,挨家挨户催缴。

    县令这一年的工作评分,就看这几个月的税收情况了。

    清朝与明朝一样,很不幸地处于小冰河时期,生存环境极恶劣。要不是有引进的高产作物番薯、土豆和玉米等,根本养不活这么多老百姓。

    即便如此,老百姓还是活得困难、麻木至极。绝大部分农民都是刚混了一口饭吃,“饱”是什么滋味,这辈子都没感受过。

    生活已经如此困难了,可粮官还欺软怕硬,把本该由富户、大户交的税,反而摊到他们这些一穷二白的底层泥腿子身上,导致他们雪上加霜,这也是每天都有弃婴的原因。

    而今年对于咸水沽的何县令来说,就更是倒霉了。

    可能因为去年碰上英国使团经过他们县,分到了不少好处,把运势都消耗光了。今年上来就天崩开局,一入春全县遭遇蝗灾,紧接着又是大面积的旱灾。

    每回看到辖区农田那惨不忍睹的一幕,他就直发愁。

    这要是催不上粮,他就得自掏腰包填窟窿啊,否则就没有了往上爬的希望。去年贪的那些英国使团过路钱,都不知道够不够填的。

    为了不亏空,整个农历八月,何县令都在督促钱谷师爷和衙役去乡下催缴,把十里八乡整得是鸡飞狗跳。

    因为蝗灾和旱灾的双重打击,大家连饭都吃不上了,饿殍遍野。

    可县衙那群当官的,却还逼着大家缴税,这谁受得了,几乎天天都在发生惨剧。

    但即便何县令抱着要把手底下的老百姓都在锅里滚一遍,熬出点油来的心思,也没有多大用处,实在是全都瘦骨嶙峋,无油可榨。

    除了引得民间怨声载道之外,税钱根本就听不见响。

    而就在他愁得头发都要白的时候,他早就放弃了税收的桃花村,居然主动来送钱了!还是足额!

    多少年了,穷得叮当响的桃花村都是拖后腿的存在。因此去年被山中土匪占领了,何县令也不是很紧张,反正也就是那三瓜两枣。但现在,他们却居然破天荒足额完成了赋税,成了先进村!

    这怎么能不令何县令侧目呢!

    一看到桃花村的税粮,何县令便知那山贼恐怕所图不小。他跟自己的两位师爷关起门讨论了良久,最终决定先派人去探探。

    结果也不出他们所料,探子根本没能进村。至于硬闯,那是不敢的,去年在这里折了多少人了?才拿多少工钱啊,犯不着玩命。

    但是也不是全无收获,去的人还是从侧面得到了零星反馈,说是桃花村的人,已经快有一年没有外出赶集了。

    虽然桃花村的人不出来,但物资却并不缺。一到饭点,准是桃花村方向的炊烟最香、最浓郁。远远地闻了,都叫人口舌生津。

    吃不饱饭的邻村人,都喜欢挨着界碑闻香味。古有“望梅止渴”,今有“闻香止饿”。
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点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)


努力加载中,5秒内没有显示轻刷新页面!

  • 上一章

  • 返回目录

  • 加入书签

  • 下一章